把握时代脉搏 创新群文服务
九江市文化馆 刘炜红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重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一,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关注民生的重要纽带和平台,是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品味生活幸福的主要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更是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文化魅力,建设文化强国,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主阵地。特别是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和国家对文化强国和文化惠民的高度重视,对于广大基层文化馆而言,既是提供了一个大好发展契机,也意味着一种创新发展和用于当担的责任。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馆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身处欠发达地区的群文工作者,要用心学习和领悟十九大报告精神,以创新发展的思路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顺势而为,借势勇为,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文化精神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应有价值,挣得应有地位,赢得广泛尊重,开创新时代群文工作新局面,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以实际行动,探索和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之路。
一、面对新时代,积极思考群文工作新需求。
1、找准定位,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已从物质层面的富足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正因如此,群文工作应该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思路和方法,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服务手段从单一性扩展到多元化,服务内容从技术指导层面到文化精神产品的供给,服务区域从“点”拓宽到“面”,服务传播的方法由线下提升到线上和线下多管齐下,服务的实现要植入引导和培育更多社会力量融入的共建共享理念等等,这些都是群文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认识更新。
2、拓宽视野,大力推进服务均等充分实现。
新的时代,无疑对广大群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不仅仅立足于、满足于城区的服务保障和供给这样的“点”,而是要面向更广阔的农村天地和广大的农村民众这样的“面”,更多实现“阵地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升级,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送到社区、部队、学校、厂矿企业、工地等“盲区”,通过总分馆的构建,形成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和体系。同时,我们还必须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重新审视我们服务的内容和品质,不再仅仅满足于或局限于一种技术的输出(如培训、辅导等)、活动的组织实施(比赛、节庆文艺表演等)、硬件的提供(如场馆、教室的免费提供使用等)而应以更加专业的艺术要求和态度,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从服务型向生产性、运营型延伸、融合,使我们的服务性价比更高、服务效能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服务的结果更充分。
二、紧跟新时代,不断丰富群文服务新思路。
1、塑造文化馆精神,培植文化自信。
经济欠发达地位的群众服务单位,虽然在各方面和发达地区有着极大的差距,但是在精神、意志、品质上不能有差距,这点尤为重要。欠发达地区文化馆的领导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宏大的文化格局,要以自信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员工的情怀,要充分重视文化体系建设,善于引导和培育员工的自尊、自强、自豪、自信的意识,通过建立良好的、具有激励思想的文化体系,点燃更多员工的文化自觉。其次,要倡扬担当实干精神,营造有为有位的氛围。从自身做起,勇于担当,敢于担责,树立表率,才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气场,感染员工们,释放能量,创造价值。
2、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驱动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馆应当重视“品牌立馆”的战略。当品牌性的活动一旦立起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时,不仅其群文服务的功能得到实现,而且会产生更多的附加值,特别是当它提炼升华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或“文化标志”时,它会产生巨大的“漫溢效应”,所以,人、财、物都比较匮乏的欠发达地区文化馆,可以凝神聚力,量体裁衣,独辟蹊径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立馆兴馆之路,从而发出自己的好声音
3、主动借力发力,实现共享共赢。
今天的世界,已步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群文工作者应当破除“等、靠、要”的传统思想,重塑开门办馆的理念,主动走出馆门,真诚谦虚地寻求和更广泛的资源主体交流,增加了解、增进情感、增强合作,找到共赢的切入点和抓手。
4、重视宣传工作,开发增值效应。
宣传工作是群文工作的一大重点、难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群文工作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此,群众工作者要进一步创新宣传的方式,拓展载体、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宣传工作水平。首先,让更多市民从宣传推广中及时准确掌握群文服务资讯并分享,提高了服务效能。其次,宣传造势所造就的影响力可以转化成文化馆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包括资金)支持的概率。所以,在任何时候,当服务内容和品牌规划准备推出时,宣传永远都是点燃其效应的“引擎”。
5、升华群文服务认知,深度演绎服务精彩。
一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文化的服务质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们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中,群众文化更多的是服务大众,是强调服务受众的普通性,而不太看重其艺术的水准甚至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在网络普及、人们视觉信息渠道丰富的今天,我们群文服务的工作者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除了在服务区域的均等普遍外,还要在服务的质量上对自己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定位,要在群文服务中注入更多的专业意识、精品意识,要吸收和储备更具专业艺术素养和水准的资源用于群文服务中,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这就需要群文服务单位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和各种专业机构、艺术学院进行互联互动互享,把资源有机转化,最大程度开发并实现各自价值。二是要用“动”态思维让服务“活”起来。在传统思维模式中,文化馆更多是立足于所拥有的平台进行“阵地式”辅导培训、免费开放及定点定向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受众群体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文化馆提供的产品式服务输出,基本呈现“文化馆送什么看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而现在,文化馆应当转变服务方法和手段,以大众的需求为主,大众需要什么,提供什么,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只有以这样的“动”态思维,才能充分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实现群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跨越新时代,开辟群众发展新天地。
“江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好时代,我们应把握历史发展的良好机遇,克服困难,开阔视野,以一种豪迈的气质、毅勇的精神、高远的格局、开放的境界迎接新时代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文化馆的同仁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潜在效益和机遇,谋划运筹,充分发挥资源“长板”,广泛对接旅游平台,在品牌打造、文创研发、活动策创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课,相信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发展大环境中,文化馆一定会展现其独特魅力,实现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