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打call我省“百馆千校”,这个馆做法很nice

时间:2024-12-24

12月23日,《中国文物报》刊发文章《构建“百馆千校”新格局 展现馆校合作新气象》,报道江西省文物局在全省博物馆系统开展“百馆千校”博物馆系列活动,以全省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魂,以馆校深度融合联动发展为链,合力推动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双向奔赴”。文中关注到九江市博物馆“浔城少年说”红领巾讲解员志愿团、“激活考古基因——我是小小文物修复师”线上课程、“馆校合作·长江文化研究论文研讨交流会”等馆校活动。

自2024年5月“百馆千校”系列活动启动以来,九江市博物馆开展“百馆千校”系列活动共110余场,与近20所大中小学校展开合作,服务大中小学生超4万人次,以充足干劲构建“百馆千校”新格局,围绕“优秀展览进校园”“红色基因进课堂”“志愿服务育新人”“推广网络精品”“联合培养人才”五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馆校活动。


打造“流动博物馆”

让“展览进校园”成为常态化活动

常态化组织送展送教进校园活动是九江市博物馆与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深挖馆藏文物资源、展览资源,开发具有九江特色的品牌古色、红色博物馆特色社教活动,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辟精彩的“第二课堂”,实现与中小学校的“双向奔赴”。目前,已有14所大中小学校成为九江市博物馆的共建单位,也成为了“流动博物馆”的主要阵地。通过不断丰富送展形式,同步配套集知识延伸、手工体验于一体的社教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有效传递展览的深意,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动手实践等综合素质,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东风小学,九江市博物馆的讲解员用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说着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同学们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纷纷祝愿祖国龙行龘龘、繁荣昌盛。


研发“行走的思政课”

让博物馆成为少先队员的研学打卡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江市博物馆一直以弘扬九江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为己任,致力于研发红色教育系列课程,此前开发的《清贫》《红刃出鞘——冯任烈士的无畏人生》等多项课程都获得了学校师生的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九江市博物馆通过与名师工作室展开合作,研发了一堂全新思政启蒙课《走进政协文史馆 了解协商建国史》,通过生动普及新中国协商建国的发展历程,鼓励青少年们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九江小学四(1)中队参与“走进政协文史馆了解协商建国史”少先队课程活动


创建志愿服务品牌

打造特色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

近年来,九江市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册志愿者有626人,其中通过校方输送的大学生志愿者和来自九江市各中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小小讲解员”等青少年志愿者占比约40%,形成了九江市博物馆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浔城少年说”红领巾讲解员志愿团。为了更好地打造“九派博悦”社工服务品牌效应,九江市博物馆以重大展览、重要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多角度展示九江地方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氛围。

红领巾讲解员来馆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开设线上精品栏目

打造“云科普”文化宣传平台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九江市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网上展厅等平台,持续推出线上展览,充实线上课堂,尤其是精心推出的“激活考古基因”考古知识科普、“文物之美”藏品赏析、“文物小知识”理论深读等专栏,一经上线就收获了颇高的关注度和好评度。通过“云科普”讲述、“云互动”答疑,实现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有效宣传和推广,让广大青少年享受更多的线上“文化大餐”。

“九江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线上专栏


注重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培育文博专业人才

为推动博物馆专业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进修学习,九江市博物馆借助“百馆千校”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深入进行学术研究。通过与九江学院联合开展“馆校合作·长江文化研究论文研讨交流会”、承办“江西汉代文化与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利用”学术论坛等活动,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同时,与九江学院携手开发《英语写作》课程并编写与之配套的特色教材《用英语讲三色故事——英语写作教程》,为推动长江文化、江西汉代文化、增强九江文化国际传播力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下一阶段,九江市博物馆将继续探索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新路径,在馆校“双向奔赴”过程中,努力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研究,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红色文化育人高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昂扬姿态展现馆校合作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