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了刘文华书记和梅亦厅长在2024年九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暨乡村旅游迭代升级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我受益匪浅,并且认识到全市旅游发展正面临新的局面,文化与旅游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文化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灵魂,而旅游则为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场景。文旅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创新,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如何推动民俗馆高质量发展,看法如下:
一、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上下功夫,民俗馆就像一个民俗文化的宝库,收藏着世世代代九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结晶,我们珍惜对待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民俗故事,确保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在传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要结合社会整体发展新趋势,推出有特色、有新意、有时代背景为支撑的系列展览与社教活动。民俗博物馆社会教育从传统单向输出转为寓教于乐、双向参与。今年,九江市民俗博物馆开展了“天真和乐——古代儿童的童趣世界”“领略传统瓷瓶经典器型之美”等移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未来,九江市民俗博物馆将找准定位,立足现实,以“厚积‘博’发,悦享未来”为理念,通过精确筛选、深度合作等方式,推出系列展览与社会教育活动。同时,培养专业的民俗文化保护人才,让他们成为民俗文化的守护者。只有保护好民俗文化,民俗馆才有存在的根基,才能谈得上高质量发展。
二、九江市民俗博物馆作为九江长江岸线景点中的重要纽带,更好地顺应旅游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发展趋势,也是推动九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一楼的固定展厅可以结合长江文化以文字结合图片的形式开展九江地区的长江流域文明艺术展,并且采用数字化设备为观众提供全维度感官互动的沉浸体验。民俗馆要像一个魔术师,把静态的展品变成一场生动的文化盛宴。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仿佛穿越到古代的九江,亲身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龙舟竞渡等。同时,设置更多的互动体验区域,让游客能够亲手参与民俗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剪纸、陶艺等,这样不仅能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还能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三、民俗馆要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九江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壮丽的庐山、秀美的鄱阳湖等自然景观,也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推出包含民俗馆在内的特色旅游线路,将民俗博物馆与其他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同时,深入了解九江的民俗文化。此外,还可以与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合作,打造民俗文化主题的旅游套餐,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氛围。并且,积极引进其他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展览,不断完善展陈形式,创新科普互动、科技展项等内容。馆际交流展览不仅最大限度地盘活了博物馆的文物文化资源,使公众在博物馆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还能加强与各地博物馆联系沟通、在交流中学习、不断创新展陈形式、增加科普互动体验项目,做活观众体验活动等,不失为提高博物馆引进展览质量的有效方法,是一项惠馆又惠民的工作。不仅加强了馆际之间的合作和互通有无,也会增强博物馆的活跃率,完善和补充固定展览的不足,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参观需求。
四、在文旅融合方面,民俗馆要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民俗文化是九江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民俗文化传播的翅膀。民俗馆要像一个热情的导游,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九江的民俗故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民俗展览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将民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例如,在抖音等平台上开设民俗馆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民俗文化短视频,展示民俗馆的展品、民俗活动等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九江的民俗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如民俗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让游客在离开九江后,还能通过这些纪念品继续感受九江的民俗文化魅力。
总之,学习了刘文华书记、梅亦厅长的讲话后,我深刻认识到九江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民俗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民俗馆要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地与文旅相结合,为九江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推动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九江市民俗博物馆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九江的旅游业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