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
行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的青花国色,也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灼灼匠心,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650余年的国家考古遗址、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辉煌传奇。
今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时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
殷殷嘱托,激励进取;勇毅前行,昭示未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围绕保护、传承、创新三大方向持续用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向世界讲好千年瓷都故事。
一片瓷 延续千年陶瓷文脉
陶阳里内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瓷都千年”特展正在举办,一只明成化白釉印龙纹薄胎小杯引得游人竞相围观拍照。洁白的胎体内印有龙纹,造型精致美观。
这款小杯为1988年在御窑遗址出土,由陶瓷残片拼对、修复而成。500多年前,它因烧制瑕疵而被打碎掩埋。
“当时仅破碎的杯底就有400多个,而杯身更是碎成了1万多片。”56岁的修复师邹福安全程参与了小杯修复,他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份开始,他将这些碎片按照口沿、杯腹、底足等部位分开,进行比对修复。截至目前,只修复比对出4个相对完整的小杯,由此可见陶瓷修复工作的难度之大。
30多年来,邹福安参与修复的青花如意形瓷枕、宝石蓝釉侈口盘、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等文物数百件,见证了无数老陶瓷“复生”。
瓷片虽然很小,却可以还原一段历史场景,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更能“摇身一变”为古陶瓷专家眼里的“稀世珍宝”。
基于已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2022年6月11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揭牌,标志着一个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中华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库建设正式启动。
走进基因库,可以看到一群“90后”、甚至“00后”的科研人员,盯着显微镜屏息凝神,以精细到0.01毫米的精度拼接、补配、打磨古陶瓷碎片,并采集工艺、配方等数据,绘制出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设立,对构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体系、研发古陶瓷鉴定方法、推动陶瓷数字藏品与文旅应用等方面都可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瓷器故事。
基因库一期数据库于今年6月已上线,已收录1372套、2412件标本的数十万条数据。
从古陶瓷碎片整理修复,到古陶瓷基因研究;从资深修复师的辛勤付出,到3D打印纹饰补配、水转印技术、青花瓷纹理修复等文物修复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都赋予了古陶瓷以生命,让文物真正“活”了起来,向世人传递出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力量。
一群人 守护千年陶瓷匠心
陶阳里地下埋藏的瓷片,呢喃着帝王的家国往事;石板路、窑砖墙,镌刻着文脉传承的陶瓷密码。
“我打小就在这里生活,虽然现在进行了开发,但还是保留了老街的原汁原味。”自孩童时起就住在街区里弄中的周景平已经退休,与原景德镇十大瓷厂退休的老厂长们一起被聘为陶阳里的“里弄管家”,为后人留下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
在他们的共同见证与参与下,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老里弄、老街巷、老窑址、老字号、老房子实现了连片打造、有序传承,古城的文化肌理得以完好保存。城市记忆在“里弄管家”的叙述中逐渐被“唤醒”、被传承。
步入陶阳里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等一批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活态”展示。
廊下,56岁的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孙立新手持画笔,寥寥数笔,在素坯上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婴戏图。曾祖父拉坯,祖父配料,父亲将毕生画青花手艺传给了孙立新。13岁开始学艺,他43年来与瓷为伴。
“瓷都要有瓷匠的坚守,代代相传才能薪火不断。”孙立新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要在陶阳里把手艺传承下去,在向年轻一代的徒弟传授陶瓷技艺之时,还要让他们理解陶瓷文化的内涵,真正领悟到非遗技艺的精华和本真,将传统陶瓷技艺传得正宗、传得原汁原味。”
魏荣荣,一位来自甘肃的“95后”青年艺术家,目前正在陶阳里研究如何将陶瓷绘画和敦煌壁画结合起来。“我想把家乡敦煌壁画的文化带到景德镇,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敦煌壁画一样,通过陶瓷实现活态传承。”
瓷,是泥与火的艺术。陶阳里千年的窑火,炼就的不只是一件件陶瓷,更是一代代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执着。
一个“社群” 讲好千年陶瓷故事
陶阳里千年的历史中,“创新”贯彻始终,它是陶阳里之魂,是瓷器之魂,更是陶瓷文化绵延的生命力。
苏州女孩任一心,大学毕业后慕名来到景德镇,并在陶阳里开了一家汉服体验馆。“陶阳里是一个最好的舞台、也是一个最好的秀场,我会把陶瓷纹饰与苏绣相结合,放在服装上,也有把传统服装上的文案画到陶瓷上。”任一心告诉记者。
新青年们在陶阳里探索着新玩法,他们在这里创作,在这里创业,在这里书写新的陶瓷故事。
现在的陶阳里,在保留当地特有明清传统坯房的同时,将陶瓷文化遗址及周边的400多幢古民居进行修缮利用,在留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将内部重新划分,重启老街新生。音乐酒吧、老茶馆、老酒馆、国医馆、酒店民宿、文艺工厂等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业态综合体,将现代生活和艺术元素融为一体。
“在新的起点上,陶阳里更相信社群的力量。一个理想的社群,更多的是承载人们喜欢的生活模式,不同的人群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品牌与商业聚落,自主、独立、丰富的价值体系将打造出属于陶阳里的社群新样板。”“90后”的陶阳里景区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华婧告诉记者,陶阳里作为景区,不会过多干涉文旅生态自然生长,“未来,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因势利导,挖掘陶阳里的民俗文化、窑口文化,让大众看得懂,懂的人觉得牛”,让陶阳里在新的活力中聚焦新期待。
在陶阳里的“新社群”中,游客不仅可以赏景、购物、体验陶艺,还能在游玩中触摸千年瓷都的历史肌理,体验景德镇独特的陶瓷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时尚之美和艺术之美。
前不久闭幕的“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就是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为依托,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主展厅分为“瓷的巨变”“微观竞演”“幻花水月”“碎与永恒”四大章节,以通行世界的中国符号“青花瓷”为主角,借助各种展陈手段,将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化交流史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最大程度上延展了游客的认知感受。新颖的展览方式赚足了国内外游客的眼球,吸引超过60万人次参观。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景德镇在又一个千年的路途上重新出发。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浓缩着陶瓷文化古与今的陶阳里,曾见证万里瓷路的辉煌,也架起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天,传承千年的陶阳里,拥抱新科技、新创意、新理念,正站在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