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3-10-23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使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夯实传播主阵地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为我们构建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了机遇。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要塑造四个闪亮的国家形象,即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全面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向世界表达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要立足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强调我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要立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理念,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西发展模式的对话与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和深化民间交流,提升传播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之一。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精心设置议题,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要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中外民间交流,通过国际会议、经贸往来、互访游学等多种途径,用好送上门来的麦克风,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坚持内外联动、专兼协作,引导企业商会、智库团体等力量参与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亲和力,让民间传播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

适应移动化多元化受众格局,扩大传播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国争夺话语权、影响认知领域的重要战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同时,要增强斗争精神,讲究国际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要采取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在运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和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