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时间:2023-10-2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着力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为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内容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涵养,文化事业的进步也需要文化产业为其注入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奋力推进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中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贯主张。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文化事业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根本任务。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在文化产业中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通过文化产品来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产业还具有产业属性,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还应兼顾经济效益。要关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注重资本投入的效益,同时也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而且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制度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践层面,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社区已建起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家门口的阵地里,服务数量和质量也在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各地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不断输送到街道(乡镇)、社区(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聚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守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出一系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前提,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释放文化产业潜能,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在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等多个文化建设项目中创新性地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让创新精神引领文化事业不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作者分别系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教授、院长)